多彩社团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旗飘扬 >> 多彩社团 >> 正文
关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时间:2011-03-04 来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 作者:张丹

(院团委网络部 技术员 魏帅动 讯)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建设好高校社团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断深入探索的新课题。本文立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大学生的多维需求考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以期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大学生按照一定的形式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其主体是充满各种发展需求,富有思考、激情和创造力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现实需求是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总是受到生理、心理需求的本能驱动。这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中的高校社团建设层次逻辑

1.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层次。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大学生加入高校社团主要是由于兴趣和爱好,如果高校学生社团不能给人一种起码的安全感,那么大学生是不会选择加入的,这个社团的生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从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层次来分析社团的建设,高校管理部门首先要考虑成立社团组织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其次,要考虑如何切实保障会员们在参加社团活动过程的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第三,要考虑如何让大学生栖身其中时能感受到舒适和安全。

2.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社交的需要是指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包括爱的需要、情感与归属的需要、与他人的关系和群体的认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心理断奶期”,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刚刚挣脱中学的紧张学习状态和父母的束缚,正处于需要独立而又渴望与人交往的时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满足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目标要定位在如何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和关爱的氛围,让社团成员在组织中能够普遍表达、享受、获得各种关爱极其喜悦和力量,从而产生出对该社团群体的归属感,并希望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付出而得到别人的友谊和爱。

3.大学生的尊重需要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一旦社交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就会显露,即需要某种“建立在稳定坚固基础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以及受到他人的尊敬”。尊重的需要是指人自我尊重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豪等。尊重,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接受他们,并认可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当他们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其内心可以因对自己价值的实现而充满自信,在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人们就会产生满足和自信等情感。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类需求,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与其才学不相符,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伤害,产生逆反心理。

4.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随着人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紧接着出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能够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的渴望,它是朝着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发展的一种倾向。简而言之,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进步的愿望,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才赋的心理需要。自我实现是人们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现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他们渴望在大学里成长为有用之才,渴望在校园里就能够发挥所长、展示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应当是一个不断满足社团成员的需要和不断激发社团成员新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围绕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应当重点考虑如何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搭建更多的锻炼成才和服务成长的平台,以更好地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选择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过程就是创造有利条件和载体,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社团成员的需求在不断满足的基础上趋向需求一致的过程,学生需求满足的过程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进程是统一的。

1.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社团发展的基础环境。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立足于人的基本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而言,坚持以人为本中的“人”泛指在校大学生,“本”强调的是为了谁,强调了学生社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把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最高价值主体,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团建设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为了更充分地发挥高校社团的功能,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学生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改善学生社团发展的基础环境,使全体社团成员在精神上充分体验到学生社团生活的舒适与愉悦。

2.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团成员的安全教育。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首先要制定社团成立的规章制度,严格把关,确保社团宗旨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是社团的安全底线;其次要制定具体细致的活动管理制度,实行安全管理。当前,学生社团到校外开展活动逐渐增多,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必须严格执行社团管理制度,增强社团成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3.营造良好的社团环境,促进大学生和谐交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交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营造良好的社团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和谐交往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团建设首先要建立规范可行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树立社团理念、明确社团奋斗目标、打造精诚合作的团队、培育社团的精品活动,加强社员之间的交流,营造社团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和谐交往。

4.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要。渴望尊重、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是大学生获得心理愉悦的强烈需求,是促使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取得更大进步的一个激励支点。高校要以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为切入点,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力度,让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团激励机制,对社团成员的表现给予公平客观的评价,并给以适当的荣誉和奖励,维护社团成员的自尊,提高他们的自豪感;二是要实行民主管理,要充分听取社团成员的意见、建议,使成员都享有民主参与社团活动和管理社团的权利和义务,感受到组织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三是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念还在不断完善中,伴随着各种需要出现的还有很多迷茫和困惑,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社团应和辅导员积极合作,保证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能够及时获得鼓励和帮助,在产生困惑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5.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拓展社团活动范围。首先,立足校园,不断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主要载体,更是学生实现自我的重要实践平台。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内容上要引领校园先进文化,更多地体现时代生活,富于青春活力;在形式上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力求新颖别致。通过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社团学生提供发挥所长的锻炼机会和素质提升空间,让其充分实现自我。其次,走向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高校要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架设社团与社团、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的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社团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要引导广大社团成员走向并融入社会这个最大的“社团”,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服务实践过程当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6.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处于从“未成熟”向“成熟”进步的时期,是奠定未来人生发展基础的关键时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有着诸多的向往和需要,因为其不同的生活成长和受教育的背景,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高校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创办,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推动社团的多元化发展,让大学生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多维需求,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